中醫療法助改善腦性麻痹

發佈時間: 2022/09/07

中醫療法助改善腦性麻痹

腦性麻痹(Cerebral Palsy)又稱腦癱,本港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至1.5名患有腦性麻痹。患兒因腦部發育異常或腦部用來控制移動、平衡和姿勢的部位受損,導致永久性運動障礙。患兒會出現姿勢及動作協調困難、肌肉協調性差、肌肉僵直無力、吞嚥及說話困難、肢體顫抖等情況;會有觸覺、視覺、聽覺、語言溝通、認知知覺、行為情緒等障礙;可能出現癲癇、呼吸道感染、肌肉骨骼疾病、自閉症、智障等併發症。

中醫將此病歸於小兒「五軟」、「五遲」、「五硬」等範疇。從隋代《諸病源候論》、宋代《小兒藥證直訣》、元代《活幼心書》,到明代《嬰童百問》、《幼科發揮》、《保嬰撮要》及清代《張氏醫通》,有諸多醫書記載此病如何診治。當代,中醫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原則,有體針、頭皮針、舌針、電針、穴位注射、穴位埋綫、耳穴貼壓、灸法、推拿按摩、中藥內服、中藥水浴、中藥熏蒸、中藥蠟療、中藥循經敷貼、中藥肚臍敷貼、五音體感震動音樂等多種治療方法,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和潛力。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其中一個臨床教學培訓基地--「醫道惠民醫館」,一直為患有腦病的肢體弱能兒童及需要長期腦脊護理的傷健兒童,提供中醫復康義診服務,服務深受病童及家長的歡迎。接受服務的家長表示多種療法結合的中醫綜合治療康復服務,能減緩腦性麻痹患兒的症狀、延緩病情進展。學院已與醫館合作展開系統研究,務求透過研究成果,積極推廣中醫服務,以幫助更多患者、服務社區、回饋社會。

撰文: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