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故宮文物#神秘任務 #保護國寶#香港收購小組

發佈時間: 2022/09/14

故宮文物#神秘任務 #保護國寶#香港收購小組

鴉片戰爭後,百年浩劫,文物流失嚴重,既有列強掠奪,亦有內宮失竊。

早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大典前,時任文化部首任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於當年5月提出搜尋散失文物的建議,得到將出任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同意。於是成立收購小組,地點設在香港。

選址香港,既鄰近內地又局勢穩定,吸引不少名流巨賈學者收藏家南下,帶同他們收藏的書畫物器。戰後日本通脹高,又新徵收財產稅,令收藏家願意出售;而香港市場開放,一切自由,於是成為國家購回文物、重建收藏的重要地方。

收購工作困難重重。先是保密,當時朝鮮戰爭,中國和美英等國是敵對關係,美英等國對中國實施禁運,若有任何閃失,那可是外交風波。其次是,若賣家知道買家為中國,自然大幅抬價,更甚者會引來其他國家博物館出手競購,可說得不償失。

但更大挑戰是假畫多,贋品不少,許多作品以前是皇家收藏,難分真假。香港收購小組雖然資金短缺壓力大,但仍協助購回近60件作品,其中包括兩件「三希」珍品。「三希」指乾隆收藏三件晉代書法作品,包括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乾隆11年將此三作藏於書房「三希堂」。

1951年《中秋帖》與《伯遠帖》被抵押給一間銀行,中方委託香港收購小組處理收購,最終成功送回故宮。這次香港故宮博物館展出李嵩《錢塘觀潮圖》,正是香港收購小組的「傑作」。許多時,香港總在替國家肩負起某些角色。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