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引入新血管支架 一站式手術治主動脈瘤 減復發機會

發佈時間: 2022/11/10

中大引入新血管支架 一站式手術治主動脈瘤 減復發機會

胸腔主動脈瘤常見於高血壓患者,是全球第二常見的主動脈疾病,香港每年平均有1,400人因此入院,死亡個案達300宗。中大前年引入新技術,利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胸腔主動脈手術,目前在25病例的手術中,死亡率為0%。團隊指,新技術有助減少患者手術次數和住院時間,支架亦不會在術後回彈,減復發機會。

中大醫學院心胸外科團隊近年陸續就主動脈弓手術引入新技術,包括運用Thoraflex™支架的「全主動脈弓置換及冷凍象鼻手術」(TAR FET),於2020年10月更成功透過虛擬平台與發明技術的德國教授,進行術前規劃和接受實時手術指導,運用E-vita® OPEN NEO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TAR FET手術。

至今25例零死亡率 併發症少

中大醫學院至今已完成25例,並實現0%死亡率,出現併發症包括出血、中風或脊髓損傷亦低於5%。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及國際期刊發表。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何殷傑解釋,胸腔主動脈瘤是胸腔的主動脈出現永久性擴張,60%牽涉主動脈根或升主動脈;一般直徑比其鄰近正常主動脈的節段大逾一半,或達4.5厘米或以上。

過往需多次手術 有患者未完成已病亡

何形容,主動脈瘤是「無形殺手」,9成半患者沒任何症狀,但可能症狀包括胸部壓痛等;相關病例亦有升勢,由10年前的每年約20例,增至現時每年約100例;50歲以下患者主動脈剝離的發病率亦上升,情況相信與人口老化和身體檢查愈趨普及,更多人發現患病有關。惟主動脈是帶氧血液通往全身各個主要器官的唯一通道,故若主動脈出現病變,將如「計時炸彈」般致命。

治療胸腔主動脈瘤的方法包括手術修復等,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指,主動脈弓手術是所有主動脈手術中最複雜的手術之一,牽涉頭頸血管灌注、心臟肌肉保護和在體外循環機輔助下進行降溫及血液循環靜止,患者仿如穿越生死。

他續指,過去若患者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或降主動脈出現多段病變,需接受多次手術,但三分一人未做第2次手術已經死亡,但新技術卻可覆蓋整個胸腔主動脈範團,在同一個手術中處理所有程序,患者可減手術次數和住院時間。

此外,新支架僅須數十秒便可置入,與遠端、近端及頭頸血管縫合後,心臟便可跳動自如;且新支架除了具備多種適合不同主動脈解剖和疾病形態的設計,更可防止術後回彈,避免血液再流入血管瘤令病情復發。

57歲吳女士20多年前起左邊頸部腫脹,求醫後發現主動脈畸形,惟當時醫療技術未夠成熟,只可觀察情況。她去年9月聲沙情況惡化,發現多段主動脈出現主動脈瘤,主動脈弓更突出頸部10厘米,闊度超過8厘米。幸今年7月利用新技術完成手術後康復。

記者︰梁薾心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