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不只有滋陰

發佈時間: 2022/12/14

治燥不只有滋陰

香港天氣漸變寒冷,不少人出現了乾咳或皮膚乾燥,一般來說,粵港地區人民一見乾燥的表現,常喜燉煮冰糖雪梨、沙參玉竹之類清潤滋陰的湯水,希望達到潤燥止咳的效果。不過臨床上不少病人,在服用後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此類狀況常令病人常百思不得其解。

中醫學將燥邪分為「溫燥」及「涼燥」。

所謂「溫燥」,指入秋不久,天氣轉為乾燥,但夏日炎熱未退,古人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去形容此種氣候。在此期間,人體實際上是感受燥熱之氣而致病,燥熱之氣傷及人體津液,令肺陰受損,宣降不利,可以出現乾咳,無痰、口乾等表現。治療上,適合用味甘、性寒涼的藥物清肺潤燥。冰糖雪梨、沙參玉竹之類的清潤糖水正適合此類秋日燥熱之病。

至於「涼燥」,多起病於秋分之後,小雪之前,天氣已明顯轉涼,夾有寒邪的特徵,是燥之本氣,古人又稱「燥為小寒」。人體受涼後,涼燥之氣影響肺氣,令體內津液不布,同樣可見乾咳、皮膚乾燥等表現。《溫病條辨》言︰「若傷燥涼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需要使用宣肺散寒、偏溫性的藥物治療,如杏仁、紫蘇葉等,令陽氣恢復通達,津液能夠正常輸布,人體自然就得到滋潤。入冬之後,寒邪為致病主氣,受寒所致的咳嗽亦有可見乾咳之象,治療應散寒為主。清涼滋潤的糖水由於性質偏寒,不能用於調理上述兩種情況;如果貿然使用,反令肺氣更加閉塞而生痰,乾燥的表現加重。所以一見到乾燥的表現,不要只想着使用滋陰潤燥之品,應先諮詢中醫師。

撰文: 呂國安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