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醫著的命名——習醫之道

發佈時間: 2023/01/11

談古醫著的命名——習醫之道

「文以載道」,醫著之於醫家,乃其畢生思想之結晶,故醫著命名往往蘊涵深意。筆者不揣譾陋,摘取幾本古醫着的命名與讀者分享。

《格致餘論》乃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所撰,鑑於當時醫界以政府訂立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法,行醫者則「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漸至「醫道隱晦」。朱氏曾受學於儒學大家朱熹的四傳弟子--許謙,深知醫道之重要,序中云︰「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因而上下求索,最終寫成此書。從書中所論之攝生宜忌、診治要義,莫不體現其身體力行實踐儒道之功。

被載入《明史》的三朝名醫戴思恭,徒步至義烏以學醫,因其聰敏有才得,朱震亨「盡以醫術授之」。古代醫學教育雖在官方體系之內,但更多是在民間師承,不少更只是「耳剽目竊者」,惟戴氏著作《推求師意》是「惟求其意,而發其所未發」,使震亨之學不僅傳遍江南,私淑者眾,更遠渡扶桑成一方之首。

明代醫家趙獻可所撰的《醫貫》,受宋明理學風氣影響,主以探尋生命的根源,他曾說︰「余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書中所論正是以此立命之本,其言「一以貫之」故名,如此終成溫補學派之代表。但是,醫學創新之路不限於求意,清代醫家徐大椿為求辨析該書之說而撰《醫貫砭》,可見「砭」誤的必要。

故習醫者眾,以醫著為師,「推求師意」,見誤能「砭」,「格致」醫道,方為「醫貫」。

撰文: 蕭尚元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