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格陵蘭#社會變遷#文化歧視#迷惘年輕人#自殺率

發佈時間: 2023/01/13

#格陵蘭#社會變遷#文化歧視#迷惘年輕人#自殺率

沒有陽光,冬夜漫漫,連綿數月,還有天寒地凍,造成人們嚴重失眠,增加自殺率,這是大部分解釋北歐國家自殺率高的原因。

丹麥屬地格陵蘭的自殺率十分異常,全球最高,平均每10萬人有100人結束生命,高峰時期甚至有120人,而厭世輕生的人又以年輕人為主,解釋似乎站不住腳。美國National Public Radio為此作一深入調查,最後認為格陵蘭原住民因特人自殺的原因,與當地殖民歷史有關。

格陵蘭,冰雪之境,700多年前,因特人從阿拉斯加向東遷徙,於格陵蘭西部建立聚居點,他們划着傳統小艇kayak或拉着雪橇,以捕魚打獵為生。我到訪格陵蘭村落Iluminaq因特人家,女村長的丈夫一個人划着一條Kayak搜獵去了,她還打開雪櫃讓我們看看那些海豹肉等魚獲,是他們度過漫長寒冬所需。

1933年,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聯合國前身)為挪威和丹麥就格陵蘭主權作出仲裁,判屬丹麥所有。二戰後,丹麥啟動和格陵蘭聯繫,開發當地漁業經濟,引入拖網魚船、摩打小艇,以至捕漁牌照、漁製品工場等現代化漁業元素,都對因紐特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帶來衝擊。

Iluminaq女村長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讀書,大學畢業後在當地工作,卻沒法適應。她說城市人追求太多,步伐太快,與她追求平靜、享受慢活成強烈對比。於是她重回故里教書,村民不到50人,但她卻樂在其中。

因特人的外形、膚色、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都和丹麥維京背景不同。這正是美國媒體調查發現城市化了的「現代格陵蘭」,像丹麥宣傳進步富裕象徵;但有因特人被訪者說沒有感覺,「那些整齊石板道路,沒能帶我們到哪裏去,只將我們和大海分開。」

他們感到陌生而孤獨,更何況社會宣揚「說丹麥語比說格陵蘭土著方言強,丹麥的東西比格陵蘭的好,城市孩子比鄉村孩子優秀」信息。社會變遷、文化歧視,令年輕人感到迷惘。70年代開始,自殺人數持續上升,到1986年自殺是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90年代是高峰期,平均每10萬人有120人自殺;到今天,平均10萬人仍有82.8人自殺,是美國的6倍、丹麥的5倍、日本的4倍多。

原住民自殺問題不是格陵蘭獨有,美國印弟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年輕人自殺率也較平均高很多。尊重別人,尊重人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和生活模式才是正道。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