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醫著的命名——明醫之道

發佈時間: 2023/01/18

談古醫著的命名——明醫之道

承上期之餘意,再藉醫著命名以析明醫之道。

明代醫學大家張景岳,名聲遍於萬曆年間,尤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等方法論多有闡發,本草、方劑的應用卓有成就。明代黃宗羲更言其人「於醫之外,象數、星緯、堪輿、律呂皆能究其底蘊」。雖名聞天下,卻遺下《質疑錄》一書,因刊遲而罕於市,識此書者寡。該書跋所言「知其所學愈老愈明,未嘗自矜已得,而孜孜日求正於至當為可則也」,可見其態度之可貴,敢於質疑,方能習醫明理。

既謂「明理」,不能不提名醫成無己。成無己生於宋代聊攝一地(即今山東省陽穀縣),但因戰亂易主,竟又成金人,高壽之年更因醫術高明被帶往臨潢,最終客死異鄉。其著作歷盡艱辛被送回南宋刊行,更成第一部全面註解《傷寒論》之代表。《傷寒明理論》秉「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辯之」之法而「定體分形析證」-辨別病證。正是分析、鑑別之法,使該書能「義理燦然」,故獲「真得長沙公之旨趣」的美譽。

得其旨趣,尚不如得其「真」。清代名醫黃宮繡着有一書曰《本草求真》,其有感歷代醫籍「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或「借巧說以為虛喝」,又「渾混等語塞責」,特意撰書以「令真處悉見」。何謂「真」?序中可窺一二,「就實講明」、「按實考明」、「從實處追求」,無非就是本於實踐,詳加考察,邏輯自洽。質疑為思考之始,明理是過程,求真方為目的-此亦明醫之道矣。

撰文: 蕭尚元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