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
梁憲孫

中風迹象不容忽視

發佈時間: 2023/01/26

中風迹象不容忽視

「中風」(Stroke)的主因乃腦部血流出現問題,令腦組織細胞受損,影響其功能。「缺血性中風」(Ischaemic stroke)的病因是通向腦部的動脈出現堵塞,血液不流通,腦細胞因而缺氧死亡。「出血性中風」乃腦動脈破裂,血液流入大腦及周邊組織,造成破壞;血塊同時令「腦壓」上升,情況一般嚴重。

70歲的陳先生突然短暫右手乏力,10分鐘後完全康復,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情況是腦部動脈被小血凝塊短暫堵塞,之後血塊自行溶解。儘管「短暫性腦缺血」未有馬上導致持久性損傷,但千萬不可輕視,因之後出現大中風的風險很高。驗血顯示陳先生血小板數量大幅超標3倍,骨髓穿刺活檢及基因測試確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幹細胞的JAK-2基因有後天突變。醫生處方低劑量亞士匹靈,抑制血小板功能,可減中風風險;陳先生需要同時口服溫和化療藥物「羥基脲」,將血小板數量降下來。

65歲的李先生右眼突然短暫失明,5分鐘後完全康復;驗血顯示陳先生血紅蛋白濃度大幅超標,紅血球數量過多,骨髓穿刺活檢及基因測試確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骨髓幹細胞的JAK-2基因同樣有後天突變。醫生處方低劑量亞士匹靈,可減中風風險;醫生同時為陳先生「放血」(Venesection),將紅血球數量迅速降下來,並考慮口服「羥基脲」或每周注射「干擾素」。

60歲的王先生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臟「二尖瓣膜」嚴重受損;早年曾經接受「換心瓣手術」,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凝固藥物「華法林」,防止人造心瓣出現阻塞。服用「華法林」病者較容易流血,包括「出血性中風」;必須定期抽血驗「血凝指數」,調節劑量,防止過量「華法林」引發大出血。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