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用止痛貼 恐致出血過敏灼傷

發佈時間: 2023/02/06

亂用止痛貼 恐致出血過敏灼傷

不少人拉傷肌肉或扭傷腳踝後,會塗止痛藥膏或敷藥貼紓緩不適。消委會引述骨科專科醫生指,外用止痛藥雖然經皮膚吸收,可減少藥物因新陳代謝流失,惟同樣有機會出現系統性副作用,如水楊酸類止痛藥可能引致出血,酮洛芬類藥物可能刺激皮膚引致過敏,部分止痛藥更有機會導致二至三級燒傷。醫生亦提醒,若受傷後有關節腫脹等不穩定狀況,可能是肌腱或韌帶撕裂造成,單靠外用藥難以根治。

香港醫學會代表骨科專科醫生葉永玉指,外用止痛藥適合用作紓緩輕至中度創傷性痛症,如扭傷手腳、輕微關節退化、神經系統過敏導致的痛楚等。因外用藥經皮膚吸收,能減少藥物因新陳代謝流失的機會,他解釋:「口服止痛藥需要腸胃吸收,再由肝臟代謝後始能生效,過程中藥物或轉化為無治療功效的代謝物。而且部分病人服藥後會嘔吐或腹瀉,同樣影響藥物吸收。」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易刺激皮膚

但使用外用藥絕非零風險。葉指,薄荷醇、樟腦油及辣椒素為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成分,均可刺激末鞘神經,產生涼感或熱感,並可刺激人體傷害性感受器,暫時減低對痛楚敏感度。他指,上述成分引起不良反應機會不高,惟若有血管發炎等肢體病變,再用涼感藥或會導致手指、腳趾血液循環變差,「另外國曾有罕見病例,患者即使僅塗藥1次,24小時後仍嚴重灼痛及起水泡,部分有2至3級燒傷。」

另外,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多數有刺激皮膚的副作用,當中含水楊酸類成分產品雖然是非處方藥物,卻有機會引致出血傾向,有血液凝固問題的人士要份外留神。葉提醒,兒童感染流感後,亦可能出現關節痛及肌肉痛,若以水楊酸類藥物止痛,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或出現血糖下降,肝功能下跌、腦水腫等危險副作用。」至於含酮洛芬的NSAID類處方藥物,在日照下亦有機會引發嚴重過敏反應,故治療期間及療程完結後2周內,均要避免施藥處受陽光照射。

倘肌腱韌帶撕裂 靠塗藥難治癒

葉續指,一般由運動導致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均能自然痊癒,惟若受傷位置曾嚴重出血、關節腫脹或不穩定,可能反映肌腱或韌帶撕裂,單靠塗搽止痛藥無法治癒,「即使無嚴重受傷表徵,若用藥7日後仍感痛楚,亦應求診接受檢查,以判斷是否出現骨折等問題。」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