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限用人工集魚器

發佈時間: 2023/02/24

印度洋限用人工集魚器

印度洋吞拿魚委員會於2月初通過一項決議,限制漁船在印度洋使用人工集魚器(fish aggregating device),惹起歐盟國家關注。人工集魚器由木材、膠筒等製作成「小屋」般的形狀,放置在海中,下方垂掛着漁網、石頭與大塊的葉子,吸引魚類而進中間的縫隙,圍網一收,就會得到大量漁獲。這種捕撈方法過去一直受到環團批評,指會破壞海洋生態。

自從2015年起,印度洋的黃鰭吞拿已出現過度捕撈的情況。根據全球吞拿聯盟(Global Tuna Alliance)的數據顯示,在印度洋漂流的人工集魚器附近捕獲的黃鰭吞拿魚中,約有97%是幼魚。使用人工集魚器的大型吞拿魚船,圍網會同時捕獲瀕臨滅絕的海龜、鯊魚和海洋哺乳類動物。而遺失或被掉棄的集魚器內有塑膠漁網和塑膠電子無綫電、金屬製品與電池,亦會造成環境破壞。

今次的決議旨在減少歐盟和其他圍網船隊使用自由浮動或漂流人工集魚器的數量,並在2024年1月1日生效。內容包括分階段減少每艘船的漂流人工集魚器數量、人工集魚器必須登記、提高使用透明度和監管,以及每年設72日的禁用期。歐盟發言人表示,對於會議結果非常關注,並說提交過一個極具科學性及有實在基礎的建議方案,去恰當管理人工集魚器,以及減少使用,可是他們期待的具建設性討論,並沒有在會議中出現。反而在欠缺共識下,推行缺乏科學基礎並難於實行的方案,會對漁業造成極惡劣的影響。歐盟反應強烈,是因為他們在印度洋有大量的漁獲。根據印度洋吞拿魚委員會的數據,歐盟的遠洋船隊,特別是西班牙和法國資本的,在2021年捕獲了超過24萬噸吞拿魚。(本欄逢周五刊登)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