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大黃

發佈時間: 2023/04/12

漫談大黃

大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最早見於二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指出大黃「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由此可見,從專業角度而言,該藥在臨床上的治療範圍極廣。不過本文只是想說說與大黃相關的花邊。

其一,大黃之名。因其橫切面上有紋似錦,所以又名「錦紋」,通常以產於四川之大黃最為道地藥材,《本草圖經》以為「以蜀川錦紋者佳」。又因為該藥用於攻下時藥力較猛,猶如三國中關羽有「斬關奪門」之力,所以又稱之為「將軍」,或「川軍」。

其二,大黃救命無功?這是坊間流行之語,以為大黃所具有較猛的攻下作用,最容易導致大便洩瀉,就不覺得這是一味容易被人們接受的藥物。但在臨床上,不少發熱性的危重病證都與體內有熱邪積聚有關,而大黃如果被運用得當,往往有救命之功。所以,「大黃救命無功」一句是對大黃之誤解。

其三,大黃是否應該後下?現代的各類《中藥學》在談到大黃之運用時,通常指出大黃入湯劑時應該「後下」,即相較藥方中其他藥物,在煮藥時要稍後一點時間才放入大黃。在被稱為「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在含有大黃的數十個方子中,大黃被廣泛地用於治療各種病證。但明確指出大黃應該「後下」的方子只有大承氣湯、茵陳蒿湯和厚朴三物湯。所以,大黃是否應該被「後下」,是根據其所治病證及特定的藥物配伍而定的,並不是入湯劑時就應該「後下」。

其四,慎用大黃。雖然大黃具有清熱洩下,祛瘀行血之功而在中醫臨床上被廣泛運用,但大黃之性味苦寒,易傷胃氣,所以對於脾胃虛弱者一定要審慎使用。在講求審美的現代社會中,大黃亦有時被用於一些減肥藥中,是試圖通過大黃瀉下之力而增加排出,以此來達到減肥之效果。此類產品如果被用於脾胃虛弱之人,或者被長期服用,對人的健康都會有傷害,這一點應該引起大眾的關注。

撰文: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部主任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