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
梁憲孫

淺談大腸癌

發佈時間: 2023/07/27

淺談大腸癌

香港人患大腸癌的數字近年大幅增加,懷疑與飲食習慣有關。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徵狀,常見病徵包括腹痛;排便習慣出現變化;大便次數有增減;質地、顏色或便量亦可能有改變,甚至帶血。如果有貧血現象,患者或感覺虛弱、易倦或氣短。

懷疑患大腸癌,建議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Colono-scopy);醫生放入一根有微型攝像鏡頭的光纖管子,經肛門進入大腸,可以準確檢視大腸黏膜有否出現病變,例如瘜肉或大腸癌。

治療大腸癌,一般需要利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Colectomy);視乎個別情況,手術前後或考慮安排化療或電療。切除腫瘤後,外科醫生多數可以馬上重新連接大腸兩端,康復後可正常排便。如果醫生無法馬上重新連接大腸,因此需要在腹部開一個小洞,將大腸末端連接小洞方便排便,稱「大腸造口」,大便會通過開口排入黏在皮膚上的袋子,需要定時清理;部分患者只需要一個臨時造口,他們於稍後時間需要接受另一次手術,重新連接大腸。個別患者的造口可能是永久性的,「造口護士」可給予適當指導,正確處理造口。如果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肝或肺,視乎個別情況,可考慮化療或電療。如範圍不大,可考慮施行另一次手術切除。大腸癌患者癒後必須接受定期檢查,如發現大腸癌有復發迹象,可馬上接受治療。

健康的生活習慣可降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建議多吃蔬果及少吃肉類,還要多做運動,避免吸煙。如有大腸癌家族史,可考慮進行基因測試,並定期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

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香港居民接受篩查;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檢測,如呈陽性反應,即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切除大腸瘜肉,避免轉化成大腸癌。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