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焦慮

發佈時間: 2023/09/28

氣候焦慮

「一場大雨、一個風暴,可以令人一無所有,努力活著有意義嗎?」患抑鬱焦慮的他因近日本港及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增加了對未來的擔憂,同時令病況加深。

早在十年前,已有耶魯學者Anthony Leiserowitz及Sarah Lowe提出,隨著氣候變化及天災的頻繁發生,越來越多人擔憂地球的未來;經常思考及擔憂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事情,亦即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Eco-anxiety),當中包括:

1. 哀傷:眼看著美好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感到憤怒、無奈及傷痛;

2. 懷緬:思念往日的光景,總認為現在不如從前,持續感到失落。

適量的氣候焦慮,可以促使人們加強環保意識,身體力行以改善身邊的環境;但如果感到過量而持續的焦慮,甚至發噩夢及影響日常生活,便應尋求治療。

以下方法有助改善氣候焦慮,將之化成有益自己及地球的動力:

1. 安撫內心的不安,告訴自己這些感覺是正常的;

2. 留意接觸的資訊是否有營養(Smart Media Diet)—— 認識最新的氣候資訊但不沉溺於重複的收看人們在天災中的慘況。過量的災難影像可能導致大腦消化不良,尤其是本來有情緒病的患者更難抽離。正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自己的糖份攝取,情緒病患者亦應限制接收負面資訊;

3. 參與社區的環保活動 —— 研究發現,單獨的環保行動不能減少氣候焦慮,甚至會因為感到自己的行動不能改變大環境大氣候,反而更覺無力及沮喪。在家分類回收後,可拿到公共設施進行分類,認識其他環保人士及社區活動,當看到不只自己在為環保努力,感到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可增加對未來的希望;

德蘭修女說:「憑我一人之力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可以投石入河牽起陣陣漣漪。」每人做一點,定能積少成多扭轉未來。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楊健恩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