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

發佈時間: 2024/01/12

痛?定思痛?

「面對渾身疼痛,我快撐不下去了!」這是小玲在首次面談時的開場白。病榻上的她臉色蒼白,眼神充滿恐懼和無助。我緩緩的說:「放鬆你的眉心慢慢講吧。」小玲苦笑一下,咬一咬唇,開始訴說她的故事。

四十出頭的她,夫妻離異,帶著女兒,辛勤工作母兼父職。罹患癌症的消息令本已極富張力的生活一下子崩塌了,腦海盡是應對疾病、財務和家庭的擔憂。每次細想,呼吸變得不順、心跳又會加速。更糟的是,身體痛楚隨之加劇,進一步打擊情緒,彷如跌進浮沙,動彈不得。即使月前醫生告知癌細胞已清除,小玲仍每天誠惶誠恐,渾身是痛。面對病痛時,雖然出現焦慮屬於正常反應,但若身心的惡性循環對其康復和生活質素產生負面影響,則不可袖手旁觀。

當我建議運用意像技巧去紓緩焦慮和疼痛時,小玲最初表示半信半疑:「真的可以通過想像來減輕疼痛和焦慮嗎?」

我說:「人的腦袋很神奇,它可因想像可能發生的危險而緊張起來,同樣亦可以透過意像回憶美好經歷而達至放鬆。不如請你分享一段愉快的記憶?」

最後,我以小玲一次海邊散步的經驗作為意像鬆弛的藍本。我提示小玲要注意呼吸,感受伴隨著每口呼氣而生的舒適和平靜。接著引導她利用五感建構岸邊散步的意像:海浪拍岸的聲音、落日照海的金光、海風吹拂的涼爽。隨著小玲浸醉於意像之中,她的呼吸變得平和、額頭也放鬆了,雙手也沒握得那麼緊。意像練習完結時,小玲感到久違的平靜,這讓她非常驚訝和開心。心理學理論往往知易行難,我們的角色正是把理論落實到生活的中間人。

嘗試過成功後,小玲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運用意像技巧去緩解身心不適。雖然疼痛和焦慮沒有完全消失,但增加了小玲對生活的掌控感和信心,讓她更能夠平靜地面對未來。我們陪伴不少患者走過高山低谷,明白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但如何走過卻仍可掌握。就如當天的小玲,身體躺在病床之上,心卻可以出到一個舒適的地方。

常被問到作為患者的「擺渡人」,自己的情緒會否常深陷密雲之中?回首途上,確曾感到疲憊,但擔子雖重,收穫更多。目睹患者以「辛苦但非痛苦」心態去與疾病共舞,更明白何謂「人非為事物所困,乃受其觀而擾之」。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江志超博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醫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