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黃斑病變是引致港人視障第2大元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嚴重更可致盲。有調查發現,近2成人在第5波疫情下延遲覆診平均達2個月,當中逾半是因怕染疫而自行延遲覆診。35%人因此視力下降,近4成人更有黃斑新生
夏日易攰無胃口,或已患上「夏季病」。有註冊中醫師指出,夏季「暑邪」既熱又濕,易致中暑腹瀉;因常吹冷氣造成的「人為寒邪」,亦會增加鼻敏感及過敏性哮喘發作風險。她又提醒,夏日解暑宜清涼不宜寒冷,可吃西瓜等
炎炎夏日,不少人已經迫不及待換上夏季新裝,如果皮膚粗糙或有暗瘡印,或令外觀大打折扣。近年不少美容院推出「陶瓷肌」療程,聲稱用全天然萃取物矽針便可達到脫皮「換膚」,踢走多種皮膚問題。但有皮膚科醫生提醒,
疫情持續逾年,日常生活巨變加上經濟受挫,影響港人情緒。有調查發現,逾半數家長最近有抑鬱症狀,約2成4人更有中度至嚴重抑鬱;而54%家庭的抗逆能力低,處於風險水平。有專家建議,家長要留意自身有否感低落或
心臟病是香港第3常見致命疾病,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有研究指亞洲地區心臟檢查個案大減,部分人即使有心臟病發徵狀也延遲求醫。不過,近日有研究卻發現,對疫苗接種的疑慮反而令港人對心臟健康關注增加,有專科醫生指
乳癌在40至60歲女性之間最常見,香港平均每14名女性就有1人患乳癌,過去10年新症更劇增逾6成。但乳癌的5年相對存活率較長,因此保持生活質素是制訂乳癌治療方案的重點。有專科醫生指,HR+或HER2-
植牙是常見用作填補牙齒缺失的方法之一,但缺乏清潔及定期維護,仍可積聚牙菌膜在牙齦邊緣,嚴重時將惡化成「植體牙周病」,較一般牙周病更難治療。醫學界近年發現可採用電解治療法,直接破壞及清潔植體表面細菌膜,
公立醫院的膝關節置換手術輪候時間長,疫情下積壓的個案更多,有患者膝痛難耐致無法走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香港港安醫院決定撥出100萬元,推出「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為60歲以上有需要病人承擔部分手術及
中風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有專科醫生指,心房顫動(簡稱房顫)、頸動脈阻塞和心瓣老化均可使長者中風,而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更高一般人5倍,故籲長者盡早作全面檢查,若預早發現心房顫動等問題,可大大減低中風
肥胖問題困擾不少人,加拿大曾有研究發現,女性腰圍每增加2吋,下肢骨折風險將增7%、整體骨折風險亦增3%。有骨科醫生表示,肥胖除會增加下半身負擔,亦會影響平衡力致更易跌倒,變相增加骨折風險,但過瘦也會因
前列腺癌為本港男性第3大常見癌症,發病率更不斷攀升,每年新症逾2,500宗,患者年齡中位數為70歲,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一直是年長患者的較佳選擇。惟傳統放射治療或影響腫瘤鄰近器官,引致嚴重副作用。有
面頰突然「起角」腫起,或是口水腺瘤先兆。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指,惡性口水腺瘤佔整體頭頸腫瘤2至6%,本港每年約有百人患上口水腺癌,因腫塊未必有痛楚,致很多人掉以輕心。惟他提醒即使是良性腫瘤,亦有機會演變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第3號癌症殺手,婦女或會定期自我檢查,但摸到腫塊亦有不同成因。有醫生指出,有7成乳房腫瘤屬良性,但部分有機會增癌症風險,若配合造影及抽針活檢有助準確診斷,即使不幸確診乳癌
近年興起「爆餡」加厚三文治及韓式EggDrop三文治,食落滋味但卻隱藏健康陷阱。營養師表示,兩款三文治的製作過程涉及煎炒,更會加入芝士及醬汁,其中以芝士豬扒炒蛋三文治最邪惡,一份已含9茶匙油,即45克
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膝關節劇痛,令人舉步為艱。惟疫情下部分手術被推遲,公院積壓逾3.2萬名需做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等候時間可長達4年。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年長、過重、有舊患,及需做重複負重工作者尤其高危,
肝癌每年在本港造成約1,500人死亡,佔新症比例約85%,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肝癌腫瘤生長速度快,長大1倍只需約3個月,令晚期患者存活期往往不足一年。 有國際研究指,採用免疫組合治療比第一代口服標靶
俗語說「三歲定八十」,漠視兒童肥胖,對成長或帶來沉重打擊。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肥胖兒童易出現睡眠窒息症,因睡眠質素差,影響身高及腦部發育,即使長大後減肥亦不可逆轉。而且肥胖影響未必能及時偵察,有高小、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系統失調病,患者長時間飽受痕癢及脫皮痛苦。有專科醫生指,本港每300人便有1人患此病,其中以頭皮及指甲位置最難醫治及最受影響,令患者的生活質素下降,惟目前病因未明,亦無法根治,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