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長者或患有長期病的人士,也會出現「尿失禁」,即尿液不由自主流出,或造成尷尬場面。常見的尿失禁有4種,且常見於女性、長者、肥胖人士、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及需長期住院人士身上。 但透過骨盆底肌肉訓練運
價廉物美的兩餸飯在疫下興起,成為不少市民買外賣首選,惟要留意部分餸菜屬高熱量,如炸雞翼等,多吃或引致肥胖和心臟病等。有營養師指,煎炒餸菜或含大量反式脂肪,近骨肉類和腩部亦高脂,醬汁如XO醬等也暗藏高脂
新冠病毒風土化,惟對長者風險仍存在。中大研究證實,2款新冠口服藥均能減少院舍長者入院率達54%,並能減少重症。有96歲婆婆指,首次確診時服藥即減少咳嗽,形容服藥後「舒服好多」,故二次感染時也馬上服藥。
散光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屈光不正現象,比近視或遠視更普及,中大醫學院分析發現,本港每5名6至8歲兒童,便有1人患100度或以上中度至嚴重散光,比率較海外城市高,而父母遺傳是兒童患散光的最重要風險因素,若父
青光眼是全球常見的致盲成因,及早介入有助控制病情,惟以往技術易有誤診或漏診。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開創「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光學紋理分析(ROTA)」,借助人工智能,可準確觀察視網膜的神經纖維情況,包括黃斑區
失眠令人困倦,更影響情緒。有機構調查發現,逾3成港人飽受抑鬱、焦慮及壓力困擾,當中以31至40歲的問題最大。在失眠者中,也有3成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有30多歲任文職女士指,嚴重時每周失眠3至4日,脾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期間的媽媽身上,是中醫外科常見疾病,中醫稱之為「乳癰」或「吹乳」。根據懷孕期及哺乳期可分為「內吹」和「外吹」,一般症狀包括紅腫熱痛,有「成膿快,癒合速」的特點。 中醫指,疏肝理氣
擁有長面或下巴突出(俗稱鞋抽)人士,可能患有下顎前突症,即下顎過度發育,此症或會影響咀嚼功能、自信心及引起牙骹痛,如需矯正需進行正顎手術,最常用的手術技術包括口內垂直支骨切開術(IVRO)和矢狀支骨切
相比起肺癌、乳癌等,膀胱癌「知名度」不高,惟香港每年有200名患者死亡,死亡率高達5成,且近年確診人數呈上升趨勢。 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早期膀胱癌的症狀易與其他泌尿疾病混淆,導致延誤診斷,而目前
黃斑病變並非只出現在長者身上,患深近視、三高及壓力大亦是高危因素。有眼科醫生指,近年本港患脈絡膜血管增生(CNV)及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CV)個案,10年內增加逾1.5倍,最年輕個案僅15歲。 其
春夏之際蚊蟲滋生,外出易成蚊子「大餐」。有皮膚科醫生表示,人的氣味和二氧化碳最易「惹蚊」,而使用香水或做完運動後產生的乳酸味更會令蚊蟲垂涎。如滿身「蚊癩」,因痕癢難擋而用手抓,將引發更大發炎反應,不單
「鬼剃頭」不僅會脫髮,嚴重者更會影響全身毛髮,連眉毛、腋毛、鬍子亦「甩清光」。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鬼剃頭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的白血球細胞會攻擊自身毛囊,產生發炎反應導致毛髮不斷脫落,近9成患者在4
矯視手術是近視患者擺脫「四眼」的希望,其中「微笑矯視」(SMILE)愈來愈普遍,惟對手術焦慮者而言,要定點注視25秒亦非易事。養和眼科引入新一代微笑矯視SMILE Pro技術,手術時間可減至10秒,且
前列腺癌位列港男常見癌症第三位,在2020年共錄得2,315宗新症,同年死於該癌則有484人。有腫瘤科醫生指,過去20年間前列腺癌新症升幅高達238%,一旦演變成轉移性荷爾蒙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糖尿病會逐步損害患者全身血管,衍生多重併發症。單是在亞洲,每年約有一半末期腎病和透析病例,是由糖尿病引起,惟臨床上判斷病人患腎病風險十分困難。中大團隊早前與國際專家合作,成功研發新型演算法,通過驗血量
都市人生活繁忙,間中或出現頭暈,而暈眩便是頭暈的一種,其中「周邊性暈眩」由前庭系統失調、耳石症、耳水不平衡等導致,患者會感天旋地轉,甚至寸步難行。為紓緩不適,不少人或會自行到藥房買俗稱「暈浪丸」的止暈
抑鬱症是都市人常見情緒病,除影響患者本人生活,亦引起身邊親友擔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一名資訊科技學科畢業生,因受曾患上抑鬱症母親的經歷啟發,研發出一套運用人工智能(AI)的系統,可透過分析求助
經痛問題困擾不少女性,尤其是朱古力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更需持續用藥才能妥善控制病情。 有婦產科專科醫生指,患者體內的雌激素會刺激朱古力瘤生長,即使動刀切除,術後也要持續使用口服荷爾蒙藥物,以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