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最近有幸到訪荃灣西方寺,看到一池錦鯉,牠們的「家」是從觀音菩薩像寶瓶流出的三疊潭水,池邊上種的是佛陀出生地的無憂樹,還有早上開花的跳舞蘭,聽的是暮鼓晨鐘。根據佛教思維,雖然錦鯉今生不得人身,但牠們過去
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各種執着才能離苦得樂,最大的執着是「我」,一個強烈的「我執」會產生愛、憎、貪等等,帶來現世和未來的惡因惡業。 最近多謝一位朋友分享一位藏傳佛教導師的教導,談到要得到內心富足,便要學習
前文提過日本在職婦女出現在家工作焦慮症候群,疫苗帶來了治新冠病毒的希望,但更多報告和數據顯示新冠病毒在全球所帶來的心理和精神問題仍在蔓延。 日本去年10月的自殺人數(2,153)比死於新冠病毒(2,0
疫情令到不少朋友留在家中讀書,無論甚麼年紀都突然感覺到生命無常,生老病死原來可以是一剎那的事情,愈來愈多人對情緒管理方法和人生哲理的興趣增加了,所以收到不少朋友的精采摘錄。 一位一向對中國哲學有研究的
早前去試一家素食料理,覺得整間餐廳的設計和壁畫都很有禪味,所以在朋友圈的網頁放上一些照片,出奇的是,不少食雜的朋友也來查問餐廳的資料。原來他們現在都自稱是彈性素食者。 後來查一下現在全球雜食者和素食者
宗教較大的分流是神造論,以及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緣起論。大體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緣生緣滅,所以是無常的,不要太執着,但不是消極,因為佛教敬畏因果,所以佛教徒修行就是累積善業,利己利他。有興趣的
疫情改變了不同地區的社會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模式,雖說患難可以見真情,令不少家族、情侶、企業和朋友圈團結起來,共渡時艱,但也有新聞報道疫情增加了離異和家暴事件。有報道指,日本出現了「主人(丈夫)在宅壓力
全球疫情可謂揮之不去,一些地區在放鬆社交距離後即出現新一波疫情,香港也經歷了比第二波更嚴重的第三波。 周末時,我去了一家有戶外園境座位的海邊咖啡廳才可除下口罩,在大自然悠閒地呷一口咖啡,本來是多麼平凡
過去一年,社會事件和疫情觸動了所有市民的心,人們心中縈繞着擔憂、恐懼、煩惱、不滿、低落,甚至鬥爭情緒。中六同學更要應付一個人生中重要的考試,心情可能受到影響,疫情令同學們要在家遙距上課和做模擬考試,老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做出一些令人後悔的事情後,就或多或少歸咎於群眾壓力。大家讀書時可能有集體逃學或是考試作假的經驗,在電視劇經常有集體欺凌同學的情節,東窗事發時,都會推說自己受了群眾壓力,本來不是想
一行禪師曾這樣說過︰真正的佛教弟子應該知道如何處理痛苦的感受,如何處理強烈的情緒。遇到考驗的時候,聖嚴法師提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兩位大師都是引導我們修行,重啟智慧去轉化痛苦。 很多經濟研
寫本文時香港的本地確診個案大幅回落,美國的情況雖嚴重,但歐美整體的瘟疫感染曲綫(顯示每天新增案例)都是在平走或向下。各地人民稍微可舒一口氣,但正如專家們的忠告,現在仍不能減低防疫意識。希望快些有特效藥
雖然學佛就知道生老病死是人間四苦,成住敗空、緣生緣滅是真理,修行就是為了離苦得樂。但面對來路不明、有點防不勝防的新冠肺炎,又未修到不害怕病痛和死亡,很難不產生恐懼,寢食不安,經常杯弓蛇影。只能朝着小心
新冠病毒仍充滿着變數,市民都帶着不安、恐懼,故也很易躁動起來。我也天天戴口罩,離家後就小心翼翼。最近看到常霖法師的開示:「要小心,但不過分擔心。」才稍為寬心的生活。香港在社運後又遇疫情,生活不一樣了,
最近名僧繼程法師來港時在專訪中提到,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緣由的社會運動,政治能令不同的人和衷共濟,存異求同;政治也能令人格格不入,紛爭四起,這都是社群的共同業報。我想,能共融就是善業,不能化解矛盾就是不善
在一個聚會,聽一位寧波車說,蘋果教主喬布斯臨終時其中一句話,是他對沒有活得圓滿的生命(to live fully)感到遺憾。他有跟隨過一位日本曹洞宗的鈴木俊隆禪師學過冥想和禪坐,有助於他超越當時一般人
近年醫學界對禪修的正面保健作用產生興趣,進行了臨床調研和發表報告,認同打坐、正念(mindfulness)和覺醒(awareness)的訓練,對身心的健康都有積極的輔助作用。覺醒和正念的訓練課程也是大
有關西藏密宗流傳最廣的其中一本書是《西藏度亡經》,或稱《西藏生死書》。我從前讀時以為是解說人死後進入中陰身七七四十九日投胎前過程的宗教神秘書,因我不是研習藏傳佛教的,所以誤解了書的重點,還感到有點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