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惜•食•健康飲食教育發起人、「為食起革命」香港區大使
早前看了一個電視節目《科學催化劑20》,其中一集訪問了悉尼大學專門研究人類健康長壽細胞生物學的Luigi Fontana教授,講解如何減慢細胞衰退,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教授利用小艇去解釋細胞的運作概念
近年大家選購預先包裝的食物,已習慣細閱包裝上的食物標籤,主要會留意食物配料表(即成分表)、「此日期或之前食用」或「此日期前最佳」(即保質期)、出產或來源地及營養資料標籤等。 要真正了解營養標籤需要較多
早前談過睡眠與飲食習慣,好多朋友追問有沒有甚麼食物可以幫助睡眠。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必定是首選,例如香蕉、奶類製品、黃豆類食品、雞蛋、深海魚等。 其實失眠或睡得不好有太多原因,其中很重要是來自壓力,多吸收
自幼受乳糖不耐症的困擾,所以甚少飲牛奶或添加牛奶的飲品。幸好近年興起植物奶,終可以在部分有植物奶選擇的café享用latte。 植物奶有很多種,例如椰子、大豆、杏仁、燕麥、糙米、藜麥等等,各有優缺點,
2020年相信令很多人輾轉難眠,全球有誰不擔心染疫?抗疫生活令我們反思了很多,相信大家亦更認同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環。 我經常獲邀到學校教導孩子小心選擇食物,認清垃圾食品的真面目。但除了增加認知,睡眠
每年母親大人一個月前便提醒我們幾姊弟,冬至當晚不要約朋友食飯。每年都被提示,所以每年都必定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餐好的。 所謂冬至大過年,冬至感覺就像外國人過感恩節,是一年當中比聖誕、新年還重要的小團年。今
前陣子終於看了《寸土必惜》(Kiss The Ground),是一齣警世的紀錄片,講述有關土壤為何是對抗氣候暖化的關鍵。其實,近年全球拍攝了很多講述氣候暖化的紀錄片,有的試着解釋原因,有的則像《寸土必
雖然氣候變化已令廿四節氣變得不符合現實,雖然沒有了寒冬,但暫時仍有不很明顯的四季。上星期稍為轉涼,今天亦已踏入廿四節氣中的大雪了。 傳統上,大雪是進補的好時機。但香港位處南方,較北方和暖,進補都要選擇
每逢年尾各行各業都會回顧今年,並展望來年的發展,飲食界亦不例外,每年都會公布food trend讓大家期待一下。我自己對future food特別感興趣,每年都很期待從食物帶來改變的新方案。 這6年多
每年的11月23日都有一群人慶祝腰果日,通常這些活動都是希望喚醒大家食物的益處,並鼓勵大家多多進食。 腰果被稱為四大堅果,與合桃、杏仁及榛子齊名。每日食用一湯匙分量,即大約5至10粒(視乎堅果的大小)
立冬雖過,但午間太陽高掛時氣溫仍然暖和,有時甚至覺得頗熱。有民間天氣預警組織指出因為拉尼娜現象正在形成,有機會為全球降溫,為大家帶來冬天。但低溫的日子應該不會太多,所以大家也不用購買大褸或毛衣了。 有
友人問應否吃「新餐肉」?是否更健康?我認為一試無妨,但千萬別吃過量,又或太常吃。餐肉是很多香港人至愛的速食品之一,但一直被視為邪惡食物,關注健康人士都敬而遠之。早在2015年,世界衞生組織已把午餐肉等
最近在尖沙咀試了一間韓式素食餐廳,滿懷希望地去,失望而回。我曾在這裏談過多次日本的「精進料理」,即日式的素食文化亦是懷石料理的前身。精進料理與中國的五行飲食法或西方的Eat the Rainbow概念
最近多位朋友不約而同表示,眼睛愈來愈差,如近視加深、老花、眼睛比前更易疲勞、眼乾等。大家住在地球不同的角落,但都有着近似的情況。 其實自疫情以來,我們多了在家工作,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使用時間不自覺地增加
最近英國肯辛頓宮發放了一段短片,片段中3位小王子及小公主向著名生物學家Sir David Attenborough(艾登堡爵士)發問了一些有關動物生態的問題。 當中只有2歲半的路易也相當努力地提問,趣
秋分已過寒露將至,天氣愈見乾燥。首當其衝的是喉嚨,稍為滋潤不足乾咳便來襲。最怕是疫情始終未斷,咳聲會嚇怕街坊同事。最直接的潤喉方法是吃蜂蜜。蜂蜜的好處是毋須雪藏,可以長期放在家中守門口。 蜂蜜是天然的
最近重讀《黃帝內經》,它是中國最早期的養生教育書籍,每次重讀必有裨益。其中第22篇談到藏氣︰「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在可能的情況下,日常早午晚三餐各種食物
7年前,我開始走進校園及社區,去喚起同學與公眾對健康飲食、糧食危機的關注。當時全球的專家已發出人口過剩、糧食不足的警告。因為氣候暖化愈演愈烈,不單導致兩極融冰水位上升,將淹沒島國及沿岸城市,也會帶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