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人生中不如意的事件時,容易把錯誤歸咎於其他事情,而非自己。然而,如果我們把這種思維方式變成習慣,會嚴重影響自身情緒。以我的病人美儀為例,她尋求治療的目的,是因為她認為自己在與丈夫三
近日上映的香港電影《白日之下》改編自過往一連串在安老或殘疾院舍真實發生的虐待事件。這齣電影特別觸動筆者,因筆者常到訪安老院舍培訓前線護老者,眼見一些私營安老院舍確實如電影中所顯示般環境設施欠佳、人手不
當年疫情口罩荒,徬徨的我苦於為孩子張羅,遂中了第一次網騙損失五百元;後來在社交網站看見特價的名牌兒童睡袋,覺得「好抵」便付款買了兩個,後來才知哪是假網站,損失八百元;從此發誓便宜莫貪,暫未失手。那總共
不少家長都喜歡於社交媒體上分享子女的日常點滴,如日常生活的文字,照片或影片等。原來這種「放閃」或「曬娃」的行為,也有一個英文名稱,名叫「Sharenting」。隨住資訊科技發展便利,父母「放閃」的行為
陽光不僅和暖明媚,而且可以減輕壓力和抑鬱症狀,並促進整體的心理健康。首先,陽光的直接作用是刺激身體釋放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被稱為「快樂荷爾蒙」,可以促進情緒的穩定和愉悅感。陽光可以刺激大
很多經歷過創傷事件的朋友都知道,用理性去試圖說服自己放鬆是行不通的。即使身邊很多人嘗試給予他們十萬個不用怕的理由,焦慮和恐懼依舊在創傷被觸碰時出現。要從創傷中復原,不能單靠我們的「理性腦」,而是要從「
在治療室中,她用了大部分時間去表達對生活四周圍的不滿,先是投訴剛剛乘搭升降機時途人故意關掉閘門不讓她進入,然後細說她日常如何被朋友同事針對,事例數之不盡。她總帶著一個防備的心,像仙人掌長滿了尖刺,對世
其實,腦袋是不會休息的。腦袋無時無刻都在運作,除了維持基本維生系統如心肺腸胃功能外,還會廿四小時不斷處理從外界接觸到的資訊,和內在泛起的記憶和情緒,甚至當人放空和『甚麼都不做』的時候,腦神經科學研究利
最近接到了許多兒童拒絕上學的個案,再次引起了筆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我遇到的許多個案中,很多家長都傾向於認為這只是孩子的問題,例如焦慮、抑鬱、父母離異、欺凌、家庭關係緊張等因素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特殊學習
在平日繁忙的生活裡,你有好好照顧自己嗎?倘若這一刻你感到累了,希望你能給自己一些空間,嘗試在內心對自己說這三句話:1. 「我現在感到累了。」(或是其他感受,如:「我現在感到很失落/氣餒/無助。」)2.
「一場大雨、一個風暴,可以令人一無所有,努力活著有意義嗎?」患抑鬱焦慮的他因近日本港及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增加了對未來的擔憂,同時令病況加深。早在十年前,已有耶魯學者Anthony Leiserowi
「孩子往往需要三催四請,才會開始做功課,而中文作業更是永遠都要拖延到最後才做。」臨床工作上經常聽到家長投訴孩子懶惰,拖延問題嚴重,不願做功課,亦缺乏主動性學習。究竟拖延是否等於懶惰,而「拖延症」又是甚
當我們生活順遂時,心存感恩是容易的。但當一切似乎都不順利時,我們能否欣賞自己的豐盛呢?感恩的心態能帶來身心健康的益處,培養感恩的態度和實踐,與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在情緒方面,感恩被認為是心理健
多年來的臨床工作中,差不多每天也需要陪伴在我面前流淚的朋友。他們往往因為自己流淚而感到尷尬萬分,甚至會立即道歉。很多人都認為哭泣是弱者的表現,因而十分害怕脆弱的一面被別人看見。有些人會刻意遏抑情感,或
林先生走進治療室時面容沮喪,安頓後娓娓道出近況。他失去了生活動力,工作總是提不起勁,婉拒了大部分社交聚會,情緒總是低低沉沉……他一直反覆拷問自己到底出了甚麼問題,近來並沒有經歷過甚麼重大轉變,他亦不特
近年「靜觀」、「正念」、「活在當下」很流行,不少人都修習靜坐靜觀呼吸等,有些人告訴我,他們一感到壓力便立即注意呼吸,暫時「放低」煩惱,不讓那個「自動導航」的思潮掉進困擾的漩渦中,呼吸變成一個避風港,在
造成抑鬱心理狀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從認知行為治療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二元對立思維謬誤。這種謬誤源於個人內在。以我的病人思雨為例,她常常感到陷入與丈夫的對立關係中。思雨認為,只有兩種出路︰完全順從
在全球暖化影響下,近年夏天愈來愈炎熱,酷熱天氣(攝氏33度或以上)頻繁出現,未來日子這趨勢似乎將會愈來愈嚴重。持續極端的高溫天氣除了威脅健康外,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炎熱天氣無疑會使人容易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