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教授、食品研究中心主任、海山基因及益生活有限公司創辦人
蔬菜擁有一樣「健康恩物」--膳食纖維(Dietary fibre)。非水溶性纖維如纖維素(Cellulose)、小麥麩皮等,不易被腸道菌發酵;但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 高黏度水溶性纖維,如全穀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生活和工作。室內除灰塵和有害化學物外,也有一些微生物。空氣中和物件上的有害微生物會影響呼吸及免疫系統,引起感染、鼻炎、哮喘、過敏等。 一般清除室內微生物會利用消毒劑如漂白水、次氯
祝願大家新一年身壯力健,疾病遠離。新冠肺炎疫苗為新一年熱門話題。一直以來疫苗研發可長達15年或以上,但因新冠病毒與沙士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MERS-CoV)存在80%的高基因
又到聖誕,佳節定要享受美食。佳餚又怎能缺少美酒,紅酒能抗氧化街知巷聞,其實亦有益腸道菌群。 飲用紅酒有助腸道微生物群生長。歐洲綜合研究分析3,000多名人士的腸道與飲食紀錄,發現喝紅酒者腸道微生物多樣
本港媒體調查發現,在抗疫期間,五成半受訪港人表示增了磅,四成人吃多了零食。 其實零食食得其法未必會令你增磅。每餐之間吃點零食。就不容易在正餐時過於飢餓,正餐分量可因而減少、降低進食過量的機會。但要盡量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法國女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龐蒂耶)和美國女科學家Jennifer Doudna(道德納)共同研究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獲得。CRIS
剛剛步入秋冬,本港先有幼稚園和初小爆發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再度飈升。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傷風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如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鼻病毒(rhinovirus
下星期四是北美感恩節,大家對我們的地球應該懷着感恩之心,在飲食方面注重環保。素食當然最環保,未能茹素的應選擇食用較環保的禽肉類,減低食肉對環境的損害。 在飼養草食性動物如牛羊過程中,牛羊的腸道菌消化和
這場疫情來得匆匆,但遲遲不願退場。在此特別向堅持站在最前綫的醫護人員致敬,全靠他們日以繼夜輪班把守,努力不停保證醫院運作。輪班工作令他們生活日夜顛倒,影響他們的生理時鐘。 不單是需要輪班的醫護人員,各
秋冬時令,正及時提供保健食品給長者滋補養生。滴雞精能改善氣血、消除疲勞、提升腦力,配合大豆蛋白更能增強肌肉,最適合長者保健補身。 台灣研究發現,進食雞精能增強中年老鼠海馬體(hippocampus)相
香港大學2017年針對五千多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超過9成香港人維他命D不足。日曬幫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但城市人普遍日曬不足、不少女士因美白而怕曬。近來大家因疫情減少外出,日曬機會更少,更需靠飲食補充維
近年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大熱。食素再不單是因宗教信仰,亦可為追求個人身體健康或低碳生活。素食者能否得到均衡營養,成為大家最大的疑惑。 意大利一項研究分析葷食、素食和純素食者的飲食紀錄
口腔健康對我們整體健康非常重要,影響呼吸道、心血管、腸道、免疫力等等。要保持口腔健康,除每天早晚徹底清潔牙齒和牙縫、定期進行牙科保健外,最新方法是善用有益口腔、牙肉及牙齒的益生菌。 牙周病主要由牙菌斑
中秋節已過,大家又開始張羅聖誕禮物,朱古力是最佳選擇。白朱古力、牛奶朱古力和黑朱古力分別在可可和脂肪含量︰可可含量愈高,糖和奶愈少、味道愈苦而抗炎和提升腸道免疫力的多酚(Polyphenols)和類黃
中秋賞月少不了月餅水果,建議大家以清茶和益生菌作配,解膩之餘亦有助健康。 茶的研究不少。未經發酵的綠茶富含抗氧化兒茶素(catechin)。波蘭研究發現,進食有碳13(C-13)標記的粟米片後再進食綠
藜麥(Quinoa)和蕎麥(Buckwheat)其實並非穀物︰藜麥、菠菜及紅菜頭同屬莧科;蕎麥則和海葡萄同屬蓼科,屬於「假穀物」。黑小米是一種小米(Foxtail Millet),是十分耐旱的穀物。藜
芡歐鼠尾草種子奇亞籽(Chia seeds)和莧菜籽(Amaranth grains)都是美洲原生植物的種子,營養豐富,歸類入「超級食物」。 奇亞籽和莧菜籽富含優質植物蛋白質,能提供人體全部9種必須胺
9月是大中小學開學的季節,可惜今年的開學禮都要在熒幕進行。同學們跟着需長時間盯着熒幕上課。熒幕發出高能量藍光,直達視網膜,破壞眼睛細胞。眼睛的黃斑色素吸收進入眼睛的短波光,保護視網膜免受傷害。6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