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P牌媽咪,由懷孕280天起分享陀B湊仔歷程
我是一個情緒化的人。青春期最感受到情緒的「力量」,心情大起大跌︰開心,像吃了興奮劑,笑個不停,但突然遇上不如意,毫無先兆的火山爆發,想發洩,亂扔亂踢,滿口髒話,甚麼都說得出,然後傷心、嚎哭、自責、渴望
常常聽已婚的朋友說,放假最喜歡回娘家「做公主」,享受父母的寵愛和照顧。於我,回娘家卻沒那麼輕鬆,應該說,不敢怠慢。 明明未嫁時,自己近乎十指不沾陽春水,為何現在卻不敢怠慢? 我想最大原因應該就是結了婚
踏入21世紀,進入共享經濟時代,人們透過共享商品及服務,共享交通(Uber、共享單車)、共享房屋(Airbnb)、共享服務(如外送服務Deliveroo),更有效地利用閒置資源。 除了上述商品服務,有
每逢過年我都會回鄉度歲,今年因為疫情而無法回鄉,鮮有地留港過年。 我和丈夫皆生於大家庭,每逢過年都要馬不停蹄地拜年。小時候還好,假期長,拜年後尚可安排節目,再加上可以逗利市、奉旨吃糖果,又怎會不高興?
最近教孩子認識情緒,設計了一個小遊戲。材料很簡單,只需要兩樣東西︰蝦肉色的畫紙數張、一些顏色筆。 先用圖畫紙剪出沒有輪廓的面譜,再於剩餘的圖畫紙上,用顏色筆繪畫出不同表情的眼、眉毛、嘴巴等等。例如流淚
《人力資源期刊》刊登的研究顯示,家中長子長女較弟妹聰明。研究結果是專家比對5,000名美國兒童於不同時期進行的智力測驗所得出來的。分析認為,結果與父母對第一胎出生的孩子傾注較多心力有關。 但這是否意味
未知你可曾聽過以下的說法?「家中長子長女一般比較聰明,成就也比弟妹高。」 這個說法有根據嗎?很多育兒專家都致力追尋答案。 幾年前,《人力資源期刊》刊登過一份由波士頓分析組織經濟學家Joo-Yeo K.
經常跟孩子到公園跑跑跳跳放電,嘗試不同的遊樂設施,例如爬高梯、鑽隧道、打鞦韆,還會自備足球、單車和滑板車等等,我以為這樣的戶外遊戲已經足夠鍛練身體,訓練不同肌肉,但原來這樣還是不夠的。 停課期間,學校
「囝,那就是獅子山喇!」我指着窗外景色介紹。 「為甚麼叫獅子山?」兒子問道。 「你看,它不像一隻伏在山頂的獅子嗎?」我模仿山上獅子靜止伏下,突然轉臉向兒子舉爪咆哮。他笑着縮後,把我的「爪」撥開。 放假
家裏沒有請工人,很多時都會覺得,與其叫孩子做家務,倒不如自己做會更有效率。 因為簡單如喊孩子收拾玩具,他總會不斷找藉口拖延︰「我待會執」、「我想先上個廁所」,不如意就會哭鬧。 儘管有很多次我都想直接收
疫情下,家務變得格外繁重,要洗的衣服多了,抹地的次數頻密了,更不用說在家煮飯的時間。 可是帶着孩子做家務是勞氣的,想想看︰當他玩到一地玩具,你想吸塵抹地,喊他收拾,他置若罔聞,然後你嚴厲地再要求,他哭
抱着「打卡」的心態,到有「小日本」之稱的南蓮園池及志蓮淨苑參觀,對我和孩子都是一趟奇妙之旅。 精巧的園林布局,古樸雅致的羅漢松,禪意十足的枯山水,還有匠心獨運的木構建築,可說是城市一隅的綠洲,流水淙淙
世界太精采,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分心。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時時刻刻都留意有沒有一些事情太過喧賓奪主,影響了他的學習。 在停課的日子裏,跟孩子在家自學alphabet。不少朋友推薦點讀筆,認為孩子翻開書
聖誕節,給家人送了一本相簿。很久沒曬相,以前即使曬,都是旅行照片居多,記錄香港生活的相簿,實屬少數。 回顧2020年,肺炎籠罩,年初帶孩子回鄉探望太公太婆,誰知傳出封城消息,因為擔心影響回港,嚇得我們
今年聖誕,我和丈夫送了一盒樂高積木(Lego)給孩子。Boxing Day打開社交帳號,發現很多朋友跟我們一樣,不約而同買了樂高做聖誕禮物。 樂高積木,丹麥語「leg godt」,意思是玩得好、玩得開
再過兩日就是聖誕節,今年因為新冠肺炎,慶祝活動統統叫停,沒有聚會,沒有派對,沒有交換禮物,聖誕不似聖誕。 不過,正如每年必看的聖誕電影,聖誕真正的意義,不在乎物質,不在乎儀式,聖誕節最核心的,是愛、奉
最近疫情反覆,政府遊樂場再度關閉。我希望保持孩子每天的運動時間,因此踏單車、散步依舊,畢竟面對疫情,健康的體魄與身心同樣重要。 適逢現時是士多啤梨當造的季節,最近跟孩子走進郊區,親親田園,一嘗親手摘士
任何時候,我都很難想像突然失去家人。昨日(12月15日)是「兩岸三通」12周年,在網上看到一段台灣老兵回家的故事,感人至深。 片中的老伯伯叫姜思章,是舟山人,13歲放學回家,突然被當時要撤退到台灣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