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金庸先生的《俠客行》有兩個有趣角色,「賞罰善惡使」派出賞罰善惡令給武林人物,壞人被邀去了俠客島後就一去不返。但這兩位使者對人的善惡判斷有點主觀,亦有出現錯判的劇情。 雖然佛教教義裏有懺悔(不是後悔和懊
近來很多佛教道場都多了提供網上傳法活動,令我在調控情緒和學習佛法上有很大裨益。 在一次開示上,法師說學佛是從慈悲開始,對人關懷體恤,也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慈悲心,加上學得般若(即智慧),理解到緣起性
這次第5波疫情的超高感染率,殺市民一個措手不及,更加是未打疫苗的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的殺手。幾乎沒有人是自己、家人、朋友或同事零感染的,加上社會氣氛低迷,蕭條的市面和難測的經濟前景,難免衝擊人們的心緒,煩
香港很多接觸過佛教、佛學,學習過正念和覺醒的朋友都會知道一行禪師,因為禪師多次來港弘法,他的著作很多都是暢銷書。他創辦的梅村國際正念修習中心在港也設有亞洲應用佛學院。 禪師是現世最具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導
一個社交平台改名的一剎那就掀起了全球的「元宇宙」狂熱,遍及網上遊戲、現實工作營運方式、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投資者的取向,甚或取代了一些現實世界裏的生活情節。 理論上元宇宙有許多應用的可能性,如果上網查「元
早前去看了一場傷健共融的音樂會,由香港傷健共融樂團擔當演出,本來主要是為了去捧一個久違了的紅歌星客串表演,但一開始已被合作無間的傷健音樂演奏家的音樂所感動了,有傷患的樂師的水平,基本上和健全的樂師無異
讀了著名顧問公司一篇關於企業人事管理的技巧指南,研究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專家指出「互動」是人類的自然反應,無論是上司派發工作或是同事之間的合作,稱呼對方為「夥伴」,對方的態度會較正面和積極。早在1842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南宋幸棄疾的名句,可是聯合國兒童基金近來的調研報告顯示,有13%的10至19歲的青少年被診斷有精神健康問題,其中40%的病源是焦慮和情緒低落。自殺更是青春期少年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依
日前我去了志蓮淨苑拜佛。勒杜鵑和荷花開得很美,佛像佛殿莊嚴殊勝,還有鳥語魚樂,令人安心精進。覺得能健康自在地拜佛,觀賞美景是多麼的令人感恩,是幸福的好因緣。 夢參長老曾說過︰「身心是修道的根本,如無健
近來有頗多關於體育明星對身心互動問題的報道,引起大家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年輕網球大滿貫得主,坦誠公布承受不了輸波後記者招待會帶來的不快壓力,因而產生憂鬱症狀;體操天后退出多個奧運會項目,因突然覺得腦部和
剛好在中學文憑放榜前兩天,我獲邀到一所佛教中學和同學交流。 老師和同學們在這一年多經歷了很不同的變化和考驗。遙距教學和遙距學習,對老師和同學來說都是一項適應能力的挑戰。還要面對其他家庭成員也可能要在家
我一向相信輪迴是佛教徒必須有的信念,如果學佛不相信有輪迴,那就是佛學世俗善德的奉行者或是佛教哲學的研究者。一位法師開示,輪迴不只是臨終一刻的路向,往生淨土或是再到六道輪迴。我們在世間時,由於受無明、愚
佛教淨土宗有所謂「末法時代」,說佛法經歷「正法時代」和「像法時代」後,只留下殘存的教法,人仍有聞法,可是已經不能修行證果了,期望專心念佛,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去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行;末法時代的開始可能
雖然疫情有緩和迹象,但是疫情帶來的後續問題似乎不斷衍生,一些行業還未能回復正常營運,僱主和僱員都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全球不斷有接種疫苗後出現問題的個案,影響了市民的信心,很多朋友不斷分析討論哪一種疫
最近有幸到訪荃灣西方寺,看到一池錦鯉,牠們的「家」是從觀音菩薩像寶瓶流出的三疊潭水,池邊上種的是佛陀出生地的無憂樹,還有早上開花的跳舞蘭,聽的是暮鼓晨鐘。根據佛教思維,雖然錦鯉今生不得人身,但牠們過去
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各種執着才能離苦得樂,最大的執着是「我」,一個強烈的「我執」會產生愛、憎、貪等等,帶來現世和未來的惡因惡業。 最近多謝一位朋友分享一位藏傳佛教導師的教導,談到要得到內心富足,便要學習
前文提過日本在職婦女出現在家工作焦慮症候群,疫苗帶來了治新冠病毒的希望,但更多報告和數據顯示新冠病毒在全球所帶來的心理和精神問題仍在蔓延。 日本去年10月的自殺人數(2,153)比死於新冠病毒(2,0
疫情令到不少朋友留在家中讀書,無論甚麼年紀都突然感覺到生命無常,生老病死原來可以是一剎那的事情,愈來愈多人對情緒管理方法和人生哲理的興趣增加了,所以收到不少朋友的精采摘錄。 一位一向對中國哲學有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