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人士有時較難用言語表達個人想法,而表達藝術治療則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的情感和想法在各種藝術媒介中自由流淌,增強他們對情緒的覺察和表達,從而提升身心靈健康。患有自閉症的中二學生小華,平日難以表達
移民潮下,遺老情況值得我們關注。老有所依,從來是長者們心中的期盼。近數年,偶然聽到中心年長的會員告訴我們,他的子女舉家移民了,留下年邁的父母,面上流露的傷感,是一份依依不捨及相見無期的無奈。芳姨(化名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疫情令全球焦慮和抑鬱的患病率大幅增加25%。這場世紀疫症的確令生活翻天覆地。體驗過那麼多的變數,很多人對將來更容易產生不安感。本已經歷過的生活變化,都變得份外有壓力。第一次做爸爸
喜歡針織、手工藝的「阿慧」於葵盛庇護工場受訓已有十年。十年前,阿慧患上精神分裂症,因找不到工作,終日質疑自己的能力及價值,可說是跌入人生低谷。幸好當時獲社工轉介她到庇護工場受訓,讓她可以找到一個適合自
在社會對精神復元人士的負面刻板印象下,精神復元人士難以將精神病患經歷向他人分享,更容易因此封閉自己與外界的接觸,停留在接受服務的角色。朋輩導師擺脫社會的負面標籤,以精神復元人士的身分,將自己的復元經驗
自閉症是一種腦功能發展障礙,主要影響患者的社交、溝通和情緒表達能力。現時提供予自閉症人士的支援和訓練多側重於行為管理、社交溝通和情緒調控。以校本小組為例,為提升自閉症學生的社交適應能力,小組多以教授技
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對於精神復元人士來說,這些挑戰可能更加複雜。新生精神康復會於2014年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
不論是精神復元人士、自閉症患者或是智能障礙的服務使用者,都會面對老齡化的挑戰--手握力減弱、步行速度減慢、認知能力下降、活力及活動意慾降低等,均是內在能力衰退的徵狀。從職業治療的角度,此衰退可引致不同
俗語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句說話對於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的家長/照顧者應該感受更深。自閉症譜系的孩子從小在社交、溝通及行為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或問題。當孩子漸漸長大,家長/照顧者的角色亦
文仔是一名復元人士,自2018年起參與職業康復服務的貨物加工及包裝等訓練。文仔性格內向,較少與人主動溝通,但他能夠長時間專注於工作訓練之中。在去年一次機緣巧合下,文仔被借調到麵包組參與曲奇製作,負責曲
快開學了,莘莘學子及家長難免會感到焦慮及不安。不少同學擔心自己難以適應上課的節奏、功課壓力、社交活動等。同學及家長應該如何預備迎接這個新學年呢?筆者有以下建議︰提早預備上課物品︰久未回到校園上課的同學
子女健康快樂成長,相信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青少年的成長往往面對很多困擾。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於2022年分析本會7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共602個受精神困擾青少年的個案,發現青少年的明顯壓力源頭包括
隨着科技發展,自閉症人士支援服務亦能透過科技突破傳統服務模式,更全面地支援自閉症人士的不同需要。早於2020年,本會開創全港首個自閉症人士虛擬實境就業訓練服務,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
34歲的阿邦年幼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較難理解與洞察別人的情緒,引致社交困難,易被朋輩排擠,時有情緒起伏,心裏盡是委屈及難受。中學畢業後,他進入田景庇護工場餐飲組接受工作訓練,至今已逾14年。在不同實務
青少年在面對學業、前途及社交等方面,承受不少壓力。近日有研究顯示,受訪的3,000多名15至24歲青少年中,有16.6%患上最少一種包括抑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等的精神疾病,而受抑鬱症困擾的青少年更有13
香港人生活緊張已是不爭的事實。亞洲精神藥理協會引述統計資料指,本港每5人當中,就有1人會在人生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困擾。因此,保持整全身心靈健康十分重要。事實上,香港人比以往更着重身心靈健康,不少都
自出生起,我們在家庭、學校、媒體和工作場所等不同場合學習擔任各種社會角色,如子女、學生、僱員等。精神復元人士通過擔任有價值的角色,得以在社區中被接納,獲得歸屬感,貢獻自己的優勢,從而減輕疾病帶來的負面
精神健康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它受到威脅時,會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在公立醫院,精神科穩定新症需等候約1年才能就診。在此期間,符合資格人士可以通過新生精神康復會「精神科醫療資助和社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