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逾3成中學生患中度或以上抑鬱 家長責怪成為最大負面影響

發佈時間: 2022/09/25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問卷訪問1,192名中學生,結果發現,分別35.5%和51.3%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徵狀;另有近3成學生感到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e9c92915-4184-48f6-b9c4-9def0c650e6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2c118c6-13f0-43e0-92e1-84e333071e35.jpg"}}{{/hket:inline-image}}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計劃幹事方致程指,心理壓力往往源於對日常生活的不滿,而最多受訪學生不滿的依次是疫情、學業及社會狀況。

親子關係愈差 學生精神健康愈差

中學生正值躁動不安的青春期,而親子關係對學生成長非常重要。惟組織服務總監(精神健康綜合服務處)盤鳯愛說,以24分為合格標準,整體學生與父或母親關係均不合格,平均值分別僅19.95及21.02分,且不足兩成人自覺與雙親的關係理想。而親子關係愈差的學生,整體精神健康愈差,抑鬱徵狀亦較嚴重。

盤又指,家長因自身問題責怪子女,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構成最大負面影響。

M先生的19歲兒子小學一直是品學兼優、開朗活潑的學生,但升中後情緒不穩,故決定提早1年到英國升學。惟兒子因不適應寄宿生活而情緒惡化,僅留1個月便回港,並在同年底確診焦慮,展開長達3至4年的「拒學」生活。

M先生指,當時每周花很多錢陪兒子看醫生,但也沒有進度,故失去耐性和自己也患上焦慮,開始強迫兒子上學,導致兒子雪上加霜患上抑鬱,並把他當成「老虎」,避而不見。

但在M先生意志消沉,決定「躺平」提早退休時,事情卻迎來轉機,他開始反思自己並帶兒子參加足球隊,改善雙方關係。兒子亦終於願意回校參加排球隊,並在兩年前入讀職業訓練局,揭開人生新一頁。

父母多聆聽和子女溝通 可在情緒病大海做「水泡」

M先生強調,家長必須多聆聽和與子女溝通,令子女即使不幸跌進情緒病大海,也可以找父母做「水泡」,不用獨自苦苦掙扎。

組織建議家長多聆聽子女心聲、避免責罵。學生則可加強自我支持與改變情感的技巧、每天預留10至20分鐘「Me Time」等。

 

63%受訪學生升中壓力大,逾半出現抑鬱及焦慮徵狀,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陳浩義